首页  >  经济动态  >  新闻动态
新闻动态
机器人与创新创业如何发展 院士专家“西湖论剑”
发布时间:2016-05-30

   近日,以“机器人与创新创业”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(杭州)机器人西湖论坛在杭州举行。会上,来自中国人工智能协会、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、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协会等专家、学者就世界机器人技术最新进展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做了精彩报告。此外,科研单位、技术人员和机器人企业及投资机构开展深度对接,来自相关行业的750位代表参与会议。 
  2012年底,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“全面推进机器换人”的决策部署。近年来,“机器换人”在浙江大地蔚然成风。据省经信委最新数据显示,目前浙江省在役机器人总量达3.2万台,占全国的15%左右。 
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教授指出,浙江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生产线、包装线以及搬运线等多处。一般而言,原本需要10人的生产线引入机器人后,可降低至2-3人。杨华勇教授算了一笔经济账,平均来说,购买机器人的费用一般2年左右便能收回成本,而机器人的使用年限平均为8年,保养好的可长达10年,大幅度地降低了劳动成本。 
  那么,机器人的普及是否会对人们就业造成影响,会不会取代人类?杨华勇教授说,大可不必担忧。他认为,未来是人机共融的时代。机器人替换的多数是简单重复、劳动强度大的岗位。杨教授举例,现在北京、杭州等地都出现了使用机器人的餐厅。机器人能做的是从厨房到餐厅传菜部分,真正与顾客打交道还是要靠人。 
  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协会会长、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朱世强教授认为,机器人让人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创造性的生产。朱世强教授看好浙江机器人的产业发展。这是基于一方面浙江对机器人需求很大,是全国最主要的市场之一,市场的驱动对产业起到推动作用;另一方面,浙江省有技术储备,目前大批科研人员在从事机器人的开发;此外,浙江民营企业多,市场反应快,对机器人应用接纳程度高。据悉,目前,浙江大学在加快机器人技术开发与应用,仿生、人工智能等诸多板块机器人下个月将于市民见面。 
  机器人基础与前沿技术正在迅猛发展,涉及工程材料、机械工程、传感器、自动化等各方面,许多学科交融、相互促进。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田苗认为,就服务型机器人产业而言,未来在人工智能技术、智能材料技术、生物医学技术三个方面潜力无限。 
  原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在大会上作了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》主题报告。潘云鹤阐述道,计算已与人类密切相关,移动计算、互联网、穿戴设备……感知也已经铺天盖地。现有机器人随着AI的突变而深化,涉及知识系统、认知、理解、学习、预测能力等。现有机械将走向智能化,“机械+智能”将创造出新机器人。汽车从智能汽车发展到自动驾驶。那么数控技术、自行车、皮鞋、床等智能化后,又能发展成怎样呢? 

  发言的最后,潘云鹤指出,每个地方都有特色产业,如何将这些特色产业与机器人对接最为关键。

(摘自人民网)